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机电与信息研究

  • 基于滚动窗口的杂草优化算法的路径规划

    邵伟伟;吴卫兵;朱云国;王金龙;

    针对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进行路径规划时,一边采集环境信息,一边进行路径规划,规划路径的实时性较差,遇见复杂障碍物环境时可能会出现路径规划失败的问题,提出基于滚动窗口的杂草优化算法进行路径规划:杂草优化算法模仿杂草的生长过程,生成种子,经过优化筛选种子,得到最优解,从而得到优化的路径;滚动窗口法可进行实时探索、滚动规划。实验表明基于滚动窗口的杂草优化算法具有实时性强,耗时短等特点。

    2025年04期 v.40;No.24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ERNIE-BiLSTM与EEMD-GRU-XGB的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

    陈松柏;

    目的:公众对于某项公共事件的态度和见解形成社会舆情,以期通过算法模型结果掌握公众对于舆情的情感判断并预测热度。方法:提出ERNIE-BiLSTM模型的情感分类方法和基于EEMD-GRU-XGBoost模型的热度预测方法,应用于微博评论文本数据的分析,并使用“双减”政策评论数据进行模型测试,展示分析流程和实验结果,同时使用多种主流模型进行性能比较实验,分别评估不同模型的效果。结果/结论:ERNIE-BiLSTM模型和EEMD-GRU-XGBoost模型要优于其他模型,取得了不错的分析效果。

    2025年04期 v.40;No.243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面向非平衡小样本数据集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柯泓明;杨静;史杨;王梦鸽;

    为处理非平衡少样本网络流量数据集中的特征维度高引起的模型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重构特征表示的网络检测变分长短期记忆(VLSTM)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设计了结合变分重新参数化方案相关的编码器-解码器神经网络旨在从高维原始数据中学习低维特征表示;定义了三个损失函数将重构的隐藏变量约束成更明确更有意义的特征表示,然后向轻量级估计网络提供精炼的特征表示,以识别IBD中的网络异常;使用公共的IBD数据集UNSW-NB15和CIC-IDS 2017数据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VLSTM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不平衡和高维问题,F1、AUC和FAR的结果表明网络检测的准确性提高并降低了误报率。

    2025年04期 v.40;No.24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医学、药学与护理学研究

  • 肝素透明质酸涂层根管模型的构建及其对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邱滢;吴凯鹏;黄天意;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构建根管模型肝素-透明质酸涂层的微观形态,并初步评价该模型对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肝素修饰透明质酸制备涂层材料,采用浸泡、毛刷涂布、旋涂匀胶三种方法在根管模型表面构建涂层,并分别与牙髓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各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浸泡组根管模型表面堆积的涂层材料较厚且分布不均;涂布组材料主要集中在根管壁,且厚度均一,材料界面平滑整齐。匀胶组材料主要分布在根管模型水平截面,呈条形放射状,表面平整均一,根管壁未见明显材料粘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涂层根管组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浸泡组、涂布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相比于无涂层根管组对细胞增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匀胶组与对照组在培养1 d后无明显差异,但在7 d表现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结合各组涂层粘附的微观形态与细胞增殖结果,涂布法构建肝素透明质酸涂层更符合干细胞移植的需求,可以考虑以此方法进行后续牙髓再生相关研究。

    2025年04期 v.40;No.24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尹宗成;朱志合;郑晶晶;

    低碳试点政策是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城市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采用2007—2021年间2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三批低碳试点城市视为准自然实验对象,并采用多期DID模型,深入探讨了低碳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结论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2)低碳试点政策通过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和资源型城市在低碳试点政策的助力下,绿色技术创新的效果更为显著。

    2025年04期 v.40;No.243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绿色信贷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薛雅伟;尹昱超;

    目的:绿色信贷政策是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方法:选取中国沪深A股2007—2022年上市企业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绿色信贷指引》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论:信贷受限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动下效果提升显著;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对这一过程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不同企业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ESG评级高、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受益更为显著。本文为推进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0;No.243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SVM-SRISK模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韩光辉;蔡金铭;李小波;杨帆;

    银行的稳定性对经济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效管理银行系统性风险极为关键。研究结合支持向量机(SVM)与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方法,分析了2014—2023年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通过SRISK方法度量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并引入SVM算法评估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测度系统性风险指数及贡献度。同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预测因子变量的重要性。研究发现,SVM-SRISK模型能够有效度量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显著高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银行,而非上市银行风险贡献度相对较低。此外,不良贷款率被确认为最重要的变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对国有银行的监管、提升非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监控能力、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准备能力三项建议。

    2025年04期 v.40;No.243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朱健;刘旦男;李伟;

    本文以2012—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策略,对其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推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一是从资金层面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二是从技术层面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效果在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智能化转型在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2025年04期 v.40;No.243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确定性感知对制造业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基于管理者择时投资能力的分析

    蒋梦茜;戴菊贵;

    本文运用了企业不确定性感知指标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研究发现,当企业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企业会选择降低投资,并且投资降低的程度将随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减弱。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具有短视主义特征的管理者会缩减企业不确定性感知上升时实体投资的下降规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管理者工资水平均能有效抑制管理者的短视主义行为,使得企业不确定性感知上升时投资规模下降至合理水平。

    2025年04期 v.40;No.24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屠嘉铠;刘雪婷;施悦怡;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中国2013—2022年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不仅在短期内,也能在长期内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同时,在作为调节变量时,教育与产业结构能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对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发现东北地区的调节作用强于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提出了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建议。

    2025年04期 v.40;No.243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