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新质生产力研究

  • 新质生产力驱动我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现实瓶颈及纾解方略

    范志远;韩征强;王勇;

    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绿色发展思想、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新质劳动者供给不足、新质劳动工具应用薄弱、新质劳动对象基础不牢等现实瓶颈,从而提出纾解方略:增加新质劳动者供给,健全新质户外运动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新质劳动工具应用,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营造数字生产消费场景;强化新质劳动对象存量与增量,加大创新要素投入与促进数据流通。

    2025年05期 v.40;No.24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

    王雨;仇凤仙;

    基于马克思生产力三要素理论,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资料、农业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8—2022年安徽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法对安徽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呈皖江—皖北—皖南依次递减的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在皖江区域呈缩小态势,皖北地区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转变,皖南地区则持续扩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其中皖江—皖南间差异最为显著,皖北—皖南间差异最小。

    2025年05期 v.40;No.24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湖北土家族丧葬方言词与民俗文化考察

    陶立军;

    方言词汇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族群的认知模式与文化逻辑。文章以湖北土家族丧葬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构建了包含丧葬准备、丧礼、葬礼、祭礼四类共计89个丧葬方言词汇的语料库;结合认知语言学与仪式理论,指出湖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不仅体现了“灵魂不灭、生死自然”的哲学观,还通过“跳丧”“撒叶儿嗬”等仪式强化了孝道伦理与族群认同;丧葬词语的变异则揭示了“古楚巫文化基底—明清移民融合—多民族互动”的三重文化层积。最后提出方言与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建议,旨在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5年05期 v.40;No.244 19-2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易·旅》卦爻辞本义考论

    姜国申;

    参照马王堆帛书《周易》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周易·旅》卦名应为“羁旅”之义,而非“军队编制”。卦辞“小亨”之“亨”并非“享祭”,而是“亨通”。初六“琐琐”即猥琐卑下,高亨的“旅人多疑”说、张立文的“编贝之声”说均无文献依据。竹书六二“■僮■之貞”乃是楚国的一种《周易》写本形式,并不能以此断定“贞”字当连上为句,“得童仆贞”的“贞”还是当阐释为“贞卜”。帛书九三异文“童剥”即意为“童仆”,“焚次丧仆”之因与殷之先祖王亥无关。九四之“资斧”可阐释为“资财”与“利斧”,六五“射雉一矢亡”强调柔中文明之德。上九“丧牛于易”主要阐明亢极致祸之理,其与殷先祖王亥丧牛羊于有易或周之太王迁岐之事无关。

    2025年05期 v.40;No.244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觉寻求与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效力的关系研究

    赵翔;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703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感觉寻求和跨文化敏感度、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高等水平,跨文化效力处于中等水平,感觉寻求处于低等水平;感觉寻求与跨文化敏感度、效力均显著正相关,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显著正相关;男女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力上无显著差异,在感觉寻求上性别差异显著。

    2025年05期 v.40;No.24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传媒研究

  • 政府治理绩效与社会资本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分析

    袁应;杨慧青;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政府治理绩效与社会资本对青年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与关系。研究发现:(1)政府治理绩效对青年国家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作用的发生通过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政治绩效三个维度实现,并且三个绩效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依次递增;(2)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青年国家认同影响有差异,其中,社会规范对青年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对青年国家认同起部分作用,而社会信任对国家认同不存在显著性。因此,政府应重点关注政府治理绩效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但营造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也有助于维护青年国家认同。

    2025年05期 v.40;No.24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张沐;

    当前,媒体内容呈指数级增长态势,传媒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然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就业却存在职业能力等级偏低、职业稳定性不足及职业转型率较高等现象。基于麦可思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结合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及荆楚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版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发现,当前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存在核心技能教学偏于基础化、市场导向性思维欠缺、与行业需求存在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搭建能力导向型课程群、推进专业教学市场化转型、产教融合嵌入日常教学等措施,以强化地方高校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与文化—市场素养,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5年05期 v.40;No.244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地方本科高校二级学院有效治理的构建路径探讨

    卢红学;伍孝金;卢鸣;

    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高校的二级学院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对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存在主体不明、权责不清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实现二级学院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不仅要在理念、角色和办学主体的认识上实现转变,还要在转变的路径与方法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2025年05期 v.40;No.244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多重逻辑视角下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实践路径

    郝胜利;刘风华;赵玲;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3.R1(64-bit)科学计量工具,以1998—2024年间收录的812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研究领域的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遵循“政策牵引—范式确立—价值重构”三阶段范式转型,暨政策牵引期(1998-2009)、经范式定型期(2010-2018)和价值重构期(2019-2024),形成了“政策牵引—学术响应”科学发展路径。当前研究呈现分散型学术生态,表现为作者合作密度低、核心作者群缺失,以及跨学科研究未整合,暂未形成校际间合作研究;研究聚焦“绩效评价”核心议题,整合政策分析与实证研究,探索科研绩效管理与评价范式创新。为推动我国高校绩效评价范式从工具理性向教育价值本位升级,未来研究趋势将从分类动态协同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智能化技术融合路径探索、完善学生发展导向的质量评估框架、评价结果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优化四大路径展开。

    2025年05期 v.40;No.244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位新入职高校辅导员职业困顿生成的自我民族志

    史晓繁;

    采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究新入职高校辅导员职业困顿的生成过程。研究发现,新入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体验穿梭在爱恨交织的两重境地,在短暂的职业生涯旅程中,难以划清的界限、不被认同的身份、双线晋升的悖论、孤立无援的处境加速其职业困顿的生成。新入职高校辅导员职业困顿的表象背后,折射出职责边界模糊造成辅导员角色过载、身份认同困境和双线晋升悖论滋生辅导员跳板心态、组织支持体系欠缺消解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等现实问题。基于此,要在聚焦主责主业中廓清辅导员职责边界、在营造职业文化氛围中提升辅导员职业社会影响力、在专家化发展中建构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职业形象、在自我协商中解构消极自我和建构积极自我。

    2025年05期 v.40;No.244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维向度

    贺励;贺子君;熊皓靓;王灿;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要以各校改革创新经验为依据,从新发展理念着手,探索推动高职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外延式双重性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创新维度上,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教学模式需守正创新,教学手段需多样化;协调维度上,要求思政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相互渗透,跨学科联动,校际协调发展,构建综合育人体系;绿色维度上,强调挖掘绿色发展中的思政元素,赋予思政课现实价值;开放维度上,倡导高职思政课由封闭走向开放,打造开放课堂、开放交流、开放对外三大模式;共享维度上,聚焦于实现思政课资源共享,建设全国性共享平台,改变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状况。

    2025年05期 v.40;No.244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校本课程实践的哲学基础及其未来之路

    方晴;

    当前,校本课程实践深入与思想引领滞后之间的矛盾致使校本课程实践陷入“忙”与“茫”的困境。鉴于哲学具有基础性与终极性,研究基于哲学视角探析校本课程实践的思想基础。校本课程的哲学观照含括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审美论的“四论统一”,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环节提供指引与启示,最后建议国家、学校、教师等多方协同努力创造校本课程实践的未来之路。

    2025年05期 v.40;No.244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